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

深層海水研討會29日展開 海委會將助產業一臂之力

發佈日期:2019-12-02

       200公尺深的深層海水產業主要發展於美、日、韓和臺灣,然而國內基礎設施不完善且消費需求有限,產業相對發展緩慢。29日臺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辦理深層海水國際研討會,邀請日本產學界分享經驗。學會理事長、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表示,110年將與海洋委員會、科技部合作增加深層海水科學研究,提高生技醫療應用價值。

       
國內取水處在臺灣東部,花蓮縣有3間廠商開發利用,臺東縣則有水產試驗所水產生物種原庫-臺東支庫及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許泰文說,臺灣深層海水產業發展約16年,政府在臺東所興建的取水設施易受颱風、泥污堵塞,連帶基礎科研牛步,民間廠商只能自食其力,多數廠商利用深層海水屬於初級與二級加工,與鄰近日本、韓國相比,在科學研究及生技應用上還有進步的空間。

       此次與會學者日本東京海洋大學教授今田千秋分享,深層海水是未來微生物研究的潛力點,相較於表層水能找到的微生物,深層水能找到的數量只有千分之一,但不少微生物經DNA比對是過去沒發現過的新株。過去已經找到可改善黑色素瘤老鼠的菌株,此菌株正進行其他癌細胞的實驗,相當有發展潛力。另外,研究團隊在臨海的海藻與沉積物也找到特殊的海洋乳酸菌,經與豆渣一起發酵後,豆渣中的異黃酮素能分解成人體更好吸收的小分子,這款豆渣粉烘焙效果比沒發酵的豆渣粉還要好,蓬鬆度佳、口感佳,明年可望商品化。

       國內在深層海水的應用,除了分離海水製作濃縮液、海鹽與飲品等,亦有用於水產養殖,像是白蝦、特色貝類等,東部海洋中心主任何源興表示,目前水產生物種原庫-臺東支庫可取得2種水源,包含50米的表層海水以及恆溫16度的200米的深層海水,中心已建立冷水魚種-牙鮃(黃帝魚)的養殖方法,正在開發條石鯛、大型藻類等養殖利用研究,希望增加國內不同水溫養殖水產的選擇。另外,他認為,200米的深層海水因礦物質豐富、無病原,也很適合用來養水產動物苗所需要的微藻、輪蟲等餌料,礦物質成分有益於魚蝦苗生長。

       至於日本發展出在出貨前以深層海水淨化牡蠣,甚至以深層海水發展陸上養殖方法,何源興說,深層海水因無病原,在出貨前以此水源畜養可讓牡蠣排出體內壞菌,使得菌數達到生食等級,但深層海水內並沒有牡蠣需要的食物,若未投餌料,恐怕上桌前就「瘦」了。臺灣如果要效法此經驗,可以單體式牡蠣來操作,但深層海水養殖可能比較適合後期肥育,全陸地養殖需要考量成本。


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