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80期 深層海水技術及產業資訊數位互動加值平台電子報
「鎂與維生素D協同作用或成大腸癌預防新突破」 [產業快訊]
腸道健康新發現:鎂與維生素D的奇妙連結
大腸癌一直是全球主要的健康威脅之一,其成因複雜,涉及基因、飲食、生活習慣等多重因素。近年來,科學家們開始關注腸道微生物群在癌症發展中的作用,並發現鎂的攝取可能透過調節腸道菌群,進而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最終抑制大腸癌的發生。這項研究為大腸癌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鎂如何影響維生素D合成菌?
研究指出,鎂離子能促進特定腸道細菌的生長,這些細菌具有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雖然人體自身也能合成維生素D,主要透過皮膚暴露於陽光中的紫外線B照射,但腸道菌群產生的維生素D也能被腸道吸收利用,成為人體維生素D的額外來源。實驗數據顯示,在補充鎂後,實驗動物腸道中特定
菌屬,例如擬桿菌屬和梭菌屬等,數量顯著增加,而這些菌屬中的一些菌種已知具有合成維生素D的功能。同時,實驗動物血液中的維生素D水平也隨之提升。這表明鎂的攝取確實能透過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進而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
維生素D如何抑制大腸癌?
維生素D在人體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調節鈣磷平衡、維持骨骼健康外,也具有抗發炎、抗增殖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研究發現,維生素D能抑制大腸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並促進癌細胞凋亡。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細胞週期、抑制血管新生以及增強免疫反應等有關。多項流行病學調查也顯示,維生素D水平較高的人群,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相對較低。
鎂、維生素D與大腸癌:三者間的關聯
綜合上述研究,鎂、維生素D與大腸癌之間的關聯可以初步歸納如下:
鎂能促進腸道中維生素D合成菌的生長,進而增加維生素D的合成;維生素D則能抑制大腸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降低大腸癌的發生風險。因此,鎂的攝取可能透過間接影響維生素D的水平,在預防大腸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鎂與維生素D的攝取建議
目前的研究結果提示,攝取足量的鎂和維生素D可能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風險。然而,鎂和維生素D的最佳攝取量仍需進一步研究確定。一般而言,建議透過均衡的飲食攝取鎂,富含鎂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堅果、豆類、全穀物等。維生素D則可以透過日曬、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魚
類、蛋黃、強化食品)以及服用營養補充劑來獲取。
**篇幅有限,全文請以出處為主**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l
For any suggestion and feedback, please contact us.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September 23, 2025。
(出處:GENEONLINE)
大腸癌一直是全球主要的健康威脅之一,其成因複雜,涉及基因、飲食、生活習慣等多重因素。近年來,科學家們開始關注腸道微生物群在癌症發展中的作用,並發現鎂的攝取可能透過調節腸道菌群,進而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最終抑制大腸癌的發生。這項研究為大腸癌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鎂如何影響維生素D合成菌?
研究指出,鎂離子能促進特定腸道細菌的生長,這些細菌具有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雖然人體自身也能合成維生素D,主要透過皮膚暴露於陽光中的紫外線B照射,但腸道菌群產生的維生素D也能被腸道吸收利用,成為人體維生素D的額外來源。實驗數據顯示,在補充鎂後,實驗動物腸道中特定
菌屬,例如擬桿菌屬和梭菌屬等,數量顯著增加,而這些菌屬中的一些菌種已知具有合成維生素D的功能。同時,實驗動物血液中的維生素D水平也隨之提升。這表明鎂的攝取確實能透過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進而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
維生素D如何抑制大腸癌?
維生素D在人體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調節鈣磷平衡、維持骨骼健康外,也具有抗發炎、抗增殖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研究發現,維生素D能抑制大腸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並促進癌細胞凋亡。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細胞週期、抑制血管新生以及增強免疫反應等有關。多項流行病學調查也顯示,維生素D水平較高的人群,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相對較低。
鎂、維生素D與大腸癌:三者間的關聯
綜合上述研究,鎂、維生素D與大腸癌之間的關聯可以初步歸納如下:
鎂能促進腸道中維生素D合成菌的生長,進而增加維生素D的合成;維生素D則能抑制大腸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降低大腸癌的發生風險。因此,鎂的攝取可能透過間接影響維生素D的水平,在預防大腸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鎂與維生素D的攝取建議
目前的研究結果提示,攝取足量的鎂和維生素D可能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風險。然而,鎂和維生素D的最佳攝取量仍需進一步研究確定。一般而言,建議透過均衡的飲食攝取鎂,富含鎂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堅果、豆類、全穀物等。維生素D則可以透過日曬、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魚
類、蛋黃、強化食品)以及服用營養補充劑來獲取。
**篇幅有限,全文請以出處為主**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l
For any suggestion and feedback, please contact us.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September 23, 2025。
(出處:GENEONLINE)
「日本投入研發海水發電!福岡啟用亞洲首座「海水滲透發電廠」 目標2050淨零排放」 [產業快訊]
資源匱乏的日本是液化天然氣、原油和煤炭的主要進口國,但隨著核能和太陽能發電的成長,2025 年上半年化石燃料在日本電力供應中的比例降至歷史最低水準。
恢復核能!日本能源政策180度轉彎
今年上半年,日本化石燃料電力供應在1月至6月期間首次跌至60%以下。同時,低碳電力供應,如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占四成,達到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為核電恢復運作。
做為脫碳計畫的一部分,日本的核能政策發生180度大轉變,並計劃在未來幾十年更依賴核電做為電力供應,目標到 2040 年,日本的電力供應預計將從目前的不到10%上升到20%。2011 年福島核災前,核能約占日本電力結構的30%。
在再生能源領域,自 2010 年以來,太陽能發電量增加25倍。過去 15 年,生物能源發電廠的發電量增加一倍多,風力發電廠的發電量也是如此。
離岸發電起步又太慢
近年來全球離岸風電產業環境充滿挑戰,日本也有自己的問題。日本計劃在 2030 年開發總容量為10吉瓦的離岸風電項目,到2040年開發總容量為30吉瓦至45吉瓦的離岸風電項目,但日本海上風能產業起步緩慢,且由於近海地形複雜,面臨巨大挑戰。
日本固定式底部風力渦輪機的近岸安裝位置有限,為了實現政府設定的 2040 年目標,必須開發浮動式風力發電技術,但到目前,日本只開發少數幾個小型近岸風電場,總裝置容量約為300兆瓦。
至今日本政府為離岸發電計畫已舉行三次招標,但在全球該行業面臨阻力、成本飆升和供應鏈延遲的情況下,主要開發商一直在延後日本項目,最近三菱集團決定退出三座風電場的建設。
押注海水滲透發電!福岡啟用亞洲第一座電廠
日本也在開發新的電力來源。最近在福岡正式啟用首座滲透發電廠,該設施的首要任務是為福岡的海水淡化廠供電,透過一種名為「滲透」的機制,讓海水成為可靠的再生能源。
在滲透發電廠的運作機制是透過一層特殊的薄膜,將淡水層和海水層隔開,海水層承受的壓力略大,一段時間後滲透作用會導致淡水流向海水層,以平衡半透膜兩側的鹽濃度,導致壓力升高,推動發電廠的渦輪機,進而發電。
與太陽能或風能不同,滲透發電本質上是一種穩定的發電來源,可以全年每天24小時不間斷運作,專家認為,滲透法似乎提供一個簡單的替代方案,可以彌補化石燃料替代品的缺點。
日本也成為繼丹麥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押注滲透發電的國家。福岡發電廠預計每年發電量約88萬千瓦時,足以滿足約290戶日本家庭的用電需求。
技術仍有挑戰,目標:2050淨零排放
但這類發電廠仍有挑戰,雖然鹹水與淡水混合時會釋放能量,但在將兩股水流泵入發電廠的過程中,以及膜之間的摩擦損耗中,會損失大量能量,研究人員正在努力改進膜和泵技術,以最大限度減少這些問題。
日本 2030 年能源結構目標是將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36%,核能提升到20%,2040 年將火力發電降低到30~40%,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
(出處:地球圖輯隊)
恢復核能!日本能源政策180度轉彎
今年上半年,日本化石燃料電力供應在1月至6月期間首次跌至60%以下。同時,低碳電力供應,如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占四成,達到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為核電恢復運作。
做為脫碳計畫的一部分,日本的核能政策發生180度大轉變,並計劃在未來幾十年更依賴核電做為電力供應,目標到 2040 年,日本的電力供應預計將從目前的不到10%上升到20%。2011 年福島核災前,核能約占日本電力結構的30%。
在再生能源領域,自 2010 年以來,太陽能發電量增加25倍。過去 15 年,生物能源發電廠的發電量增加一倍多,風力發電廠的發電量也是如此。
離岸發電起步又太慢
近年來全球離岸風電產業環境充滿挑戰,日本也有自己的問題。日本計劃在 2030 年開發總容量為10吉瓦的離岸風電項目,到2040年開發總容量為30吉瓦至45吉瓦的離岸風電項目,但日本海上風能產業起步緩慢,且由於近海地形複雜,面臨巨大挑戰。
日本固定式底部風力渦輪機的近岸安裝位置有限,為了實現政府設定的 2040 年目標,必須開發浮動式風力發電技術,但到目前,日本只開發少數幾個小型近岸風電場,總裝置容量約為300兆瓦。
至今日本政府為離岸發電計畫已舉行三次招標,但在全球該行業面臨阻力、成本飆升和供應鏈延遲的情況下,主要開發商一直在延後日本項目,最近三菱集團決定退出三座風電場的建設。
押注海水滲透發電!福岡啟用亞洲第一座電廠
日本也在開發新的電力來源。最近在福岡正式啟用首座滲透發電廠,該設施的首要任務是為福岡的海水淡化廠供電,透過一種名為「滲透」的機制,讓海水成為可靠的再生能源。
在滲透發電廠的運作機制是透過一層特殊的薄膜,將淡水層和海水層隔開,海水層承受的壓力略大,一段時間後滲透作用會導致淡水流向海水層,以平衡半透膜兩側的鹽濃度,導致壓力升高,推動發電廠的渦輪機,進而發電。
與太陽能或風能不同,滲透發電本質上是一種穩定的發電來源,可以全年每天24小時不間斷運作,專家認為,滲透法似乎提供一個簡單的替代方案,可以彌補化石燃料替代品的缺點。
日本也成為繼丹麥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押注滲透發電的國家。福岡發電廠預計每年發電量約88萬千瓦時,足以滿足約290戶日本家庭的用電需求。
技術仍有挑戰,目標:2050淨零排放
但這類發電廠仍有挑戰,雖然鹹水與淡水混合時會釋放能量,但在將兩股水流泵入發電廠的過程中,以及膜之間的摩擦損耗中,會損失大量能量,研究人員正在努力改進膜和泵技術,以最大限度減少這些問題。
日本 2030 年能源結構目標是將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36%,核能提升到20%,2040 年將火力發電降低到30~40%,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
(出處:地球圖輯隊)
「更生日報舉辦「創社七十八週年暨藍金水系滿周年慶祝大會」 [產業新聞]
在花東地區筆耕78年的更生日報,九月六日上午在報社五樓大禮堂舉辦「創社七十八週年暨藍金水系滿周年慶祝大會」,由社長謝立德主持,地方仕紳雲集,地方黨、政、軍,及工商產學界、藝文人士到場祝賀,中央、地方機關首長也同步現身會場,肯定更生日報社七十八年來對於花蓮的貢獻,氣氛熱鬧隆重。
到場貴賓肯定更生日報書寫歷史、是陪伴花蓮人成長的一份重要刊物,期許地方報業能夠繼續發揮、維持社會祥和的穩定力量。謝社長邀請光隆企業董事長曾信雄、總經理曾淯琪、友正企業董事長方來興、花蓮縣政府行研處長陳建村、花蓮縣議員魏嘉賢、花蓮市長魏嘉彥、四維高中董事長黃淑怡等人致詞祝福,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立法委員傅崐萁主任陳仲敏、立法委員陳瑩執行秘書祖裔斯.喇羿絲等人到場祝福,眾人肯定更生日報社七十八年來對於花蓮的貢獻。
社長謝立德上台致詞時先向全場來支持的各界朋友表達感謝。他說,自己的一生深受母親影響,雖然母親希望他能有好成就,卻從來沒有給他壓力,讓他自由發揮;自己的女兒則常常叮嚀「爸爸要早點休息」,甚至特別從美國買蛋糕回來給他。社長也感謝太太、兄弟姐妹一路相挺,讓他能專心經營報社。他強調,社慶有這麼多好朋友到場,感受背後有很多力量支持,「各位親自到來,給我們最大的鼓勵。」
社長謝立德指出,七十八年是漫長的歲月,代表著兩代人的努力與傳承。經營過程面臨諸多挑戰,但他始終秉持父親的教誨「不要輕易放棄」,以全力守護地方報紙。他強調,每天堅持完整出一份報紙,更生日報七十八年來培養了許多人才,凝聚了社會情感,成為花蓮人生活的一部分,也獲得讀者的支持與認同。
面對數位化時代,謝立德表示,更生日報深耕東臺灣守護著花東,帶著使命感領導輿論的力量,除持續出版實體報紙,也積極經營更生新聞網,固定月流量達數百萬、千萬人次,展現媒體影響力。同時也成立「數位發展部」重視生態、科學、管理三大方向,期許與時俱進,迎接新挑戰,並與曾董合作推出海洋深層水,邀請花蓮鄉親跟各界好友,「一起看好報、喝好水、健康快樂」
光隆總經理曾淯琪表示,更生日報一路走來,不僅是花蓮最具影響力的媒體,更長期關心社會福祉與民眾健康。光隆很榮幸能與更生日報攜手合作,推出「藍金水系海洋深層水」。這份來自太平洋純淨深海的水源,經過嚴謹的檢驗與把關,蘊含豐富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對人體新陳代謝與免疫力提升都有正向幫助。
花蓮市長魏嘉彥指出,不論颱風來襲或風雨交加,更生日報同仁始終如一,維護新聞品質與公正,實踐「第四權」的社會責任,令人由衷敬佩,不僅是花蓮的驕傲,也是社會的典範。他呼籲市民朋友持續支持更生日報,共同守護社會的真相與價值。
花蓮縣政府行研處長陳建村代表縣長徐榛蔚與縣府全體局處首長、同仁到場祝賀,陳建村表示,自一九四七年由老社長謝膺毅創辦以來,更生日報始終是花蓮最重要的地方媒體,不僅記錄花蓮發展的歷程,更陪伴著每一代鄉親共同走過風雨。更生日報不僅是一份報紙,更是花蓮歷史的忠實紀錄者與文化傳承者。
(出處:更生新聞網)
到場貴賓肯定更生日報書寫歷史、是陪伴花蓮人成長的一份重要刊物,期許地方報業能夠繼續發揮、維持社會祥和的穩定力量。謝社長邀請光隆企業董事長曾信雄、總經理曾淯琪、友正企業董事長方來興、花蓮縣政府行研處長陳建村、花蓮縣議員魏嘉賢、花蓮市長魏嘉彥、四維高中董事長黃淑怡等人致詞祝福,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立法委員傅崐萁主任陳仲敏、立法委員陳瑩執行秘書祖裔斯.喇羿絲等人到場祝福,眾人肯定更生日報社七十八年來對於花蓮的貢獻。
社長謝立德上台致詞時先向全場來支持的各界朋友表達感謝。他說,自己的一生深受母親影響,雖然母親希望他能有好成就,卻從來沒有給他壓力,讓他自由發揮;自己的女兒則常常叮嚀「爸爸要早點休息」,甚至特別從美國買蛋糕回來給他。社長也感謝太太、兄弟姐妹一路相挺,讓他能專心經營報社。他強調,社慶有這麼多好朋友到場,感受背後有很多力量支持,「各位親自到來,給我們最大的鼓勵。」
社長謝立德指出,七十八年是漫長的歲月,代表著兩代人的努力與傳承。經營過程面臨諸多挑戰,但他始終秉持父親的教誨「不要輕易放棄」,以全力守護地方報紙。他強調,每天堅持完整出一份報紙,更生日報七十八年來培養了許多人才,凝聚了社會情感,成為花蓮人生活的一部分,也獲得讀者的支持與認同。
面對數位化時代,謝立德表示,更生日報深耕東臺灣守護著花東,帶著使命感領導輿論的力量,除持續出版實體報紙,也積極經營更生新聞網,固定月流量達數百萬、千萬人次,展現媒體影響力。同時也成立「數位發展部」重視生態、科學、管理三大方向,期許與時俱進,迎接新挑戰,並與曾董合作推出海洋深層水,邀請花蓮鄉親跟各界好友,「一起看好報、喝好水、健康快樂」
光隆總經理曾淯琪表示,更生日報一路走來,不僅是花蓮最具影響力的媒體,更長期關心社會福祉與民眾健康。光隆很榮幸能與更生日報攜手合作,推出「藍金水系海洋深層水」。這份來自太平洋純淨深海的水源,經過嚴謹的檢驗與把關,蘊含豐富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對人體新陳代謝與免疫力提升都有正向幫助。
花蓮市長魏嘉彥指出,不論颱風來襲或風雨交加,更生日報同仁始終如一,維護新聞品質與公正,實踐「第四權」的社會責任,令人由衷敬佩,不僅是花蓮的驕傲,也是社會的典範。他呼籲市民朋友持續支持更生日報,共同守護社會的真相與價值。
花蓮縣政府行研處長陳建村代表縣長徐榛蔚與縣府全體局處首長、同仁到場祝賀,陳建村表示,自一九四七年由老社長謝膺毅創辦以來,更生日報始終是花蓮最重要的地方媒體,不僅記錄花蓮發展的歷程,更陪伴著每一代鄉親共同走過風雨。更生日報不僅是一份報紙,更是花蓮歷史的忠實紀錄者與文化傳承者。
(出處:更生新聞網)
「「鎂不足」恐高血壓、骨質疏鬆纏身!快用4類高鎂食材輕鬆補」 [產業快訊]
一項衛生福利部的調查顯示,多數國人的鎂攝取量不足,僅達建議量的6成,尤其是飲食偏精緻化或常喝含咖啡因飲品的上班族,更要注意。醫師指出,鎂是人體重要的礦物質,有調節神經和肌肉的作用,想在日常補鎂,除了能透過4類「高鎂食材」補足外,還可透過營養品適量補充。
長期鎂不足恐增高血壓、骨鬆風險
現代人生活忙碌,您是否常常覺得睡不好、肌肉緊繃又容易抽筋呢?家醫科醫師黃俐文指出,除了壓力導致,這些症狀也可能是身體缺少鎂的警訊。鎂元素可以放鬆肌肉、穩定血壓、促進腸胃蠕動、緩解壓力、幫助睡眠,但當體內鎂元素不足時,就容易產生抽筋、便祕、疲勞、焦慮、淺眠等症狀,長期下來還會增加高血壓及骨質疏鬆風險。
日常中有4類「高鎂食材」
黃俐文表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高鎂」食材,民眾平時可透過4類食材來輕鬆攝取鎂:
(出處:健康2.0)
長期鎂不足恐增高血壓、骨鬆風險
現代人生活忙碌,您是否常常覺得睡不好、肌肉緊繃又容易抽筋呢?家醫科醫師黃俐文指出,除了壓力導致,這些症狀也可能是身體缺少鎂的警訊。鎂元素可以放鬆肌肉、穩定血壓、促進腸胃蠕動、緩解壓力、幫助睡眠,但當體內鎂元素不足時,就容易產生抽筋、便祕、疲勞、焦慮、淺眠等症狀,長期下來還會增加高血壓及骨質疏鬆風險。
日常中有4類「高鎂食材」
黃俐文表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高鎂」食材,民眾平時可透過4類食材來輕鬆攝取鎂:
-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甘藍菜、莧菜等。
- 堅果種子類:如杏仁、腰果、葵花籽、南瓜子、芝麻等。
- 全穀類:如糙米、燕麥、藜麥等。
- 豆類:如黃豆、毛豆或豆腐等,既是優質蛋白質也富含鎂。
(出處:健康2.0)
「AI淨零/全球首次證實海水變鹼有助吸收二氧化碳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產業新聞]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分析南海觀測數據資料,首次發現海水鹼度呈上升趨勢,並證實海洋鹼化有助於長期碳移除,成果刊上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中山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雷漢杰分析一份長達26年的南海觀測資料,首次發現海水鹼度呈上升趨勢,證實海洋自然鹼化現象,並能提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28%、減緩海洋酸化速度14%。首度證實海洋鹼化有助於長期碳移除,研究報告獲「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刊登。
雷漢杰表示,海洋以海氣交換的方式,吸收約26%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因此導致酸化,威脅海洋生態環境。近年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強調,若要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僅靠減碳不夠,還必須結合「碳移除」技術,透過人為方式增加海水的鹼度就是創新方法之一。
雷漢杰說,過去以人工替海洋增鹼大多停留在理論或小規模實驗,缺乏長期實地觀測數據,他利用1999年在北南海成立的「東南亞時間序列研究」(SEATS)測站長期資料,系統分析總鹼度、溶解無機碳、pH值及碳酸鈣飽和度等指標。
「這次分析首度發現當地出現鹼度自然增加的現象,並能抵銷部分二氧化碳帶來的酸化與化學變化。」雷漢杰解釋,南海26年的觀測資料等於是一場「大自然提供的海洋增鹼實驗」,檢視真實海洋環境的長期狀態變化,提供科學數據驗證海洋增鹼碳移除技術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研究顯示,南海表層海水總鹼度每年上升0.56微莫耳/公斤(萬分之三左右的上升量),使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提升28%,同時減緩海水酸化速度14%,以及碳酸鈣飽和度下降速度22%。
雷漢杰強調,觀測成果與理論模型高度吻合,證明以「海洋增鹼」作碳移除不僅可行,還能同時帶來緩解海洋酸化的雙重效益。此結果不僅有助於了解南海的環境變遷,也可作為全球碳移除策略的參考案例,未來可繼續朝研發海洋人工增鹼技術的方向努力。
(出處:中央通訊社)
中山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雷漢杰分析一份長達26年的南海觀測資料,首次發現海水鹼度呈上升趨勢,證實海洋自然鹼化現象,並能提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28%、減緩海洋酸化速度14%。首度證實海洋鹼化有助於長期碳移除,研究報告獲「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刊登。
雷漢杰表示,海洋以海氣交換的方式,吸收約26%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因此導致酸化,威脅海洋生態環境。近年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強調,若要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僅靠減碳不夠,還必須結合「碳移除」技術,透過人為方式增加海水的鹼度就是創新方法之一。
雷漢杰說,過去以人工替海洋增鹼大多停留在理論或小規模實驗,缺乏長期實地觀測數據,他利用1999年在北南海成立的「東南亞時間序列研究」(SEATS)測站長期資料,系統分析總鹼度、溶解無機碳、pH值及碳酸鈣飽和度等指標。
「這次分析首度發現當地出現鹼度自然增加的現象,並能抵銷部分二氧化碳帶來的酸化與化學變化。」雷漢杰解釋,南海26年的觀測資料等於是一場「大自然提供的海洋增鹼實驗」,檢視真實海洋環境的長期狀態變化,提供科學數據驗證海洋增鹼碳移除技術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研究顯示,南海表層海水總鹼度每年上升0.56微莫耳/公斤(萬分之三左右的上升量),使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提升28%,同時減緩海水酸化速度14%,以及碳酸鈣飽和度下降速度22%。
雷漢杰強調,觀測成果與理論模型高度吻合,證明以「海洋增鹼」作碳移除不僅可行,還能同時帶來緩解海洋酸化的雙重效益。此結果不僅有助於了解南海的環境變遷,也可作為全球碳移除策略的參考案例,未來可繼續朝研發海洋人工增鹼技術的方向努力。
(出處:中央通訊社)
「Association between a Marine Healing Program and Metabolic Syndrome Components and Mental Health Indicators」【深層海水知識物件】
導讀:
文獻探討了一項為期四周的海洋療癒計劃,並檢視其對代謝症候群(MetS)相關組成部分以及心理健康指標的影響。代謝症候群是一組與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度相關的代謝異常組合,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升高、血脂異常(高三酸甘油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空腹血糖升高等,近年來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篇幅有限,全文請參考下方連結**
結論:
1. 創意與重要發現
研究利用自然療法促進健康的創新方式,尤其針對代謝症候群及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了整合性療癒方案。以下是文獻中展現的創意與重要發現:
整合多元療法的創意:文獻的創意在於整合多元海洋療法,從環境、運動、營養和熱療四個面向著手,打造了一個全面的療癒計劃。樣的設計超越了傳統療法的單一性,展現了海洋療癒計劃在健康管理中的創新潛力。
心理健康與代謝健康的雙向作用:文獻揭示了心理健康與代謝症候群之間的雙向作用:焦慮與抑鬱會惡化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的病理特徵又會加重心理負擔。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海洋療癒計劃的受試者在心理健康(焦慮、抑鬱)和代謝健康(體重、腰圍、三酸甘油酯、HDL-C)上均有顯著改善,突顯了整合性療法的協同效應。
地域特性與療癒資源的有效結合:該計劃充分利用了韓國沿海地區的豐富資源,如海藻飲食和泥炭熱敷等,結合當地的松林與沙灘,實現了地域特性與療癒資源的深度結合。這為如何開發基於地區自然資源的健康產業提供了借鑒。
2. 可應用於深層海水產業的部分
文獻中提出的療癒計劃對深層海水產業有高度的應用價值,特別是在以下幾個領域:
健康飲食產品的開發:深層海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如鎂、鈣、鉀),可用於開發功能性健康飲品,作為低鈉營養補充的一部分。文獻中提到的海藻低鈉飲食,與深層海水的礦物質特性高度契合,可以設計專注於改善心血管健康和代謝功能的產品,進一步拓展市場需求。
環境療癒與產品結合:深層海水可用於製作氣溶膠產品,結合芳香療法應用於呼吸道健康和心理壓力減緩。這種產品可以與環境療癒(如沿海深呼吸訓練)結合,提供室內外均適用的解壓方案。
熱療與抗炎護膚產品:深層海水中的微量元素與礦物質具有抗炎和舒緩作用,可融入泥炭熱敷和護膚產品開發中,應用於炎症性疾病的緩解以及皮膚健康的促進。這不僅能提升產品的科學價值,也能擴展深層海水的應用場景。
心理健康輔助工具:深層海水產業可結合文獻中提到的減壓活動(如瑜伽和冥想),推出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產品,如深層海水製成的保濕噴霧或香氛產品,提供簡單易用的日常心理減壓方案。
3.是否值得再探究
文獻的研究雖然展現了海洋療癒的健康效益,但仍有幾個方面值得進一步探討:
(1)療效機制的科學驗證:雖然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療癒計劃對代謝與心理健康有明顯改善,但尚未揭示具體的生理與心理機制。例如,深層海水中的鎂、鉀是否直接影響心理壓力或血壓。
(2)長期療效與持續性:文獻中的干預期僅為 4 週,難以確定長期療效是否顯著。未來應考慮延長干預期,並觀察結束療癒計劃後的持續效果,這將對設計更具持久性的產品和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3)不同人群中的應用:該研究主要針對代謝症候群高風險人群,未涵蓋其他潛在受益群體(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或高壓力職場人士)。未來應探索深層海水在不同人群中的應用效果,以拓展市場規模與受眾範圍。
(4)數位技術的結合:深層海水產業可借鑒文獻中提到的個性化療癒方案,結合穿戴式設備和健康數據監測技術,打造智能化的健康管理平台,實現療癒服務的升級與創新。
未來進一步驗證療效機制並拓展應用範疇,將有助於推動深層海水產業與自然療法的深度融合,實現更大的健康與商業價值。
資訊提供:石資中心 徐雅玲
DOI:https://doi.org/10.3390/medicina5907126
文獻探討了一項為期四周的海洋療癒計劃,並檢視其對代謝症候群(MetS)相關組成部分以及心理健康指標的影響。代謝症候群是一組與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度相關的代謝異常組合,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升高、血脂異常(高三酸甘油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空腹血糖升高等,近年來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篇幅有限,全文請參考下方連結**
結論:
1. 創意與重要發現
研究利用自然療法促進健康的創新方式,尤其針對代謝症候群及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了整合性療癒方案。以下是文獻中展現的創意與重要發現:
整合多元療法的創意:文獻的創意在於整合多元海洋療法,從環境、運動、營養和熱療四個面向著手,打造了一個全面的療癒計劃。樣的設計超越了傳統療法的單一性,展現了海洋療癒計劃在健康管理中的創新潛力。
心理健康與代謝健康的雙向作用:文獻揭示了心理健康與代謝症候群之間的雙向作用:焦慮與抑鬱會惡化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的病理特徵又會加重心理負擔。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海洋療癒計劃的受試者在心理健康(焦慮、抑鬱)和代謝健康(體重、腰圍、三酸甘油酯、HDL-C)上均有顯著改善,突顯了整合性療法的協同效應。
地域特性與療癒資源的有效結合:該計劃充分利用了韓國沿海地區的豐富資源,如海藻飲食和泥炭熱敷等,結合當地的松林與沙灘,實現了地域特性與療癒資源的深度結合。這為如何開發基於地區自然資源的健康產業提供了借鑒。
2. 可應用於深層海水產業的部分
文獻中提出的療癒計劃對深層海水產業有高度的應用價值,特別是在以下幾個領域:
健康飲食產品的開發:深層海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如鎂、鈣、鉀),可用於開發功能性健康飲品,作為低鈉營養補充的一部分。文獻中提到的海藻低鈉飲食,與深層海水的礦物質特性高度契合,可以設計專注於改善心血管健康和代謝功能的產品,進一步拓展市場需求。
環境療癒與產品結合:深層海水可用於製作氣溶膠產品,結合芳香療法應用於呼吸道健康和心理壓力減緩。這種產品可以與環境療癒(如沿海深呼吸訓練)結合,提供室內外均適用的解壓方案。
熱療與抗炎護膚產品:深層海水中的微量元素與礦物質具有抗炎和舒緩作用,可融入泥炭熱敷和護膚產品開發中,應用於炎症性疾病的緩解以及皮膚健康的促進。這不僅能提升產品的科學價值,也能擴展深層海水的應用場景。
心理健康輔助工具:深層海水產業可結合文獻中提到的減壓活動(如瑜伽和冥想),推出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產品,如深層海水製成的保濕噴霧或香氛產品,提供簡單易用的日常心理減壓方案。
3.是否值得再探究
文獻的研究雖然展現了海洋療癒的健康效益,但仍有幾個方面值得進一步探討:
(1)療效機制的科學驗證:雖然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療癒計劃對代謝與心理健康有明顯改善,但尚未揭示具體的生理與心理機制。例如,深層海水中的鎂、鉀是否直接影響心理壓力或血壓。
(2)長期療效與持續性:文獻中的干預期僅為 4 週,難以確定長期療效是否顯著。未來應考慮延長干預期,並觀察結束療癒計劃後的持續效果,這將對設計更具持久性的產品和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3)不同人群中的應用:該研究主要針對代謝症候群高風險人群,未涵蓋其他潛在受益群體(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或高壓力職場人士)。未來應探索深層海水在不同人群中的應用效果,以拓展市場規模與受眾範圍。
(4)數位技術的結合:深層海水產業可借鑒文獻中提到的個性化療癒方案,結合穿戴式設備和健康數據監測技術,打造智能化的健康管理平台,實現療癒服務的升級與創新。
未來進一步驗證療效機制並拓展應用範疇,將有助於推動深層海水產業與自然療法的深度融合,實現更大的健康與商業價值。
資訊提供:石資中心 徐雅玲
DOI:https://doi.org/10.3390/medicina5907126
執行單位: 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
電話:089-511071 傳真:089-514267 地址:96343台東縣太麻里鄉美和村28-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