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

電子報

電子報 Banner

第275期 深層海水技術及產業資訊數位互動加值平台電子報

發佈日期:2025-04-30

「花蓮和平工業區 小燕鷗繁殖熱點!」 [產業新聞]

台泥4/15表示,令人驚喜發現小燕鷗新的繁殖熱點!原本僅在立霧溪口、花蓮溪口現蹤的保育類候鳥-小燕鷗,於2024年在縣境最北邊和平工業區一帶緊鄰和平電廠的海灘上,也發現了牠的蹤跡。

經花蓮縣野鳥學會完整的調查,確定了這群保育燕鷗鳥類的穩定繁殖地,因此和平電力決定積極開展保育行動,並委託花蓮縣野鳥學會進行三年監測計畫。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和平電力攜手同屬台泥體系的和平工業港,由廠、港員工及其供應商組成「小燕鷗巡守隊」。

此外,花蓮縣野鳥學會理事長林宏達指出,「這一些小燕鷗選擇了和平,表示我們能給他安全的家。我們本來對水泥廠、和平電廠有一點負面的想法,但在這塊沙灘看見小燕鷗前來繁衍後代,也看見很多新生的雛鳥新生命誕生,代表這邊的環境保護的很好,讓牠們願意留在這裡,以鳥會的角度感謝今天所有參與小燕鷗守護活動以及你們的付出。 」

有鑑於和平電廠位於宜花交界,長年穩定供電於北東電網,近年,和平電力不僅積極投入海洋溫差發電等綠色基載能源,更自2021年起認養「漢本海洋驛站」,持續關注海廢與海洋保育議題。

這次小燕鷗的現身,不只證明和平工業區海灘自然環境良好管理的成果,也為和平電力團隊注入生態保育的新使命。

在花蓮鳥會指引下確認繁殖熱點後,和平電力結合台泥和平廠水泥工藝,打造水泥誘鳥並串聯在地供應商,組成小燕鷗保育巡守隊,於四月初舉行授旗儀式,由和平電力及和平港員工加上兩家公司在地供應商夥伴,組成二十四人巡守隊,接下來在小燕鷗北飛到台灣的高峰期四至八月中,不僅日常要排班到海灘巡邏,也協助勸導釣客、清理海灘、阻止流浪貓狗干擾等行動,營造讓小燕鷗安心的育雛環境。

在巡守隊成員的許淑銀女士宣誓「我會做小燕鷗永遠的志工」下,和平電力副總林文煌則感謝供應商願意與台泥企業圖一起攜手環境共好,照顧小燕鷗,就像照顧小孩一樣,需要大家長期的愛與投入。

和平港總經理莊炳煌表示,這是我們與在地夥伴攜手保護自然、實踐環境責任推動的重要一步。在鳥會指導下,和平電力設定三年內讓繁殖成功率提高百分之十為目標,朝向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的永續願景。

**版面有限,全文請參考出處**

(出處:更生新聞網/圖片:台泥企業團粉絲專頁)

「為守護台灣祈禱 專家分析台灣綠能現況與前景」 [產業新聞]

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於4月26日晚間,舉行每禮拜五例行的「守護台灣祈禱會」,特別邀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綠能領域專家陳志光博士,分享「台灣綠能的現況與前景」。陳志光指出,台灣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潛力,若能善加開發與運用,未來不僅可達成能源自給,甚至有機會百分之百依靠再生能源,進而取代傳統核能與燃煤發電。

陳志光首先分析台灣各類再生能源的現況與未來發展。他指出,地熱發電方面,截至2025年,台灣已有四處地熱電廠運轉,總裝置容量約7.5兆瓦(MW),並有約20座新廠陸續開發中,分布於大屯山區、宜蘭清水、仁澤、土場,花蓮瑞穗,以及台東紅葉、知本、金崙等地,未來總裝置容量規劃可達61.75MW。

陳志光強調,台灣尚未開發的地熱蘊藏量超過40GW,潛力驚人,建議政府大力推動超深井與超臨界地熱技術(Supercritical Geothermal System, SGS),以400度高溫超臨界流體發電,每座電廠能產生10MW以上電力,並將此列為開發優先,禁止淺井開挖以免浪費寶貴資源。

在水力發電方面,目前台電擁有4542MW的水力裝置容量,民間則僅有39MW,且小型水力投資案例稀少。陳志光指出,應多做抽蓄發電設施以穩定電網,啟動水庫間聯通道建設及抽蓄電廠,並在大溪河中建立河中水庫儲水,如嘴潭人工湖案,若全台仿效可建設百座以上,兼顧蓄水及發電功能。

針對風力發電,陳志光表示,台灣2025年預計達成5.5GW發電量,且風力發電將持續成長至2035年達20.6GW。然而,他也警告,離岸風電規劃量過大,若缺乏能源轉換與儲存配套,恐導致棄電問題。他建議,應推動冬季風力氫能儲存,供夏季使用,同時在環保條件允許下,補助沿海農漁民安裝小型風機自用。

生質能發電部分,陳志光指出,生質能於2019年已占全球初級能源供應9.4%,是第四大能源來源。台灣目前的代表性建設為「桃園生質能中心」,引進日本與歐洲先進技術,廢棄物熱處理系統廢轉能效率高達27%。未來發展方面,台電預計將高雄興達電廠舊機組改為生質能示範機組,規劃發電量達500MW。她呼籲,台灣應於各農業鄉、原住民族地區及各縣市設置生質能發電廠,回收農業、林業及城市廢棄物作為燃料,並結合增強型地熱系統(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推動碳中和。

海洋能發電則是另一個台灣極具潛力但尚待開發的領域。工研院綠能所評估,全台海洋能潛在開發容量接近10GW,包括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及潮汐能。陳志光建議,應優先在花東外海推動溫差發電技術(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OTEC),利用地表溫泉與深海溫差發電,並輔以岸置波浪發電設施,逐步由小型示範機組擴展至商業規模。

至於太陽能發電,陳志光直言,受限於土地需求大與廢棄物問題,台灣未來不宜大幅擴張太陽能設置。他建議,太陽能應限於結合精緻農業、無毒漁業的共生型光電,有別於傳統的農漁業,並轉型輔導業者投入地熱、海洋能及生質能等更具永續發展潛力的領域,促成台灣向百分百再生能源邁進。

在綜合評估後,陳志光強調,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優先順序應以深層地熱超臨界發電為首選,其次為海洋溫差發電與生質能發電。他指出,相較於高成本且存在安全疑慮的核四計畫(容量2.7GW、花費2838億元),若將資金投入深層地熱開發,台灣可以更安全、永續地達成能源自給,並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

(全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邱國榮台北報導)

「健康網》不只減鹽控血壓!「鎂」食護心又能助好眠」 [產業新聞]

明明吃得很清淡,血壓卻總是忽高忽低、控制不穩好惱人!營養師薛曉晶表示,很多人以為只要減少鹽分(鈉)攝取就能有效降血壓,其實血壓失控背後,常常藏著另一個「營養缺口」:那就是鎂(Magnesium)的不足!鎂在人體中扮演調控血壓與神經傳導的重要角色,攝取不足時,可能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甚至影響心臟功能運作。不少研究發現,當高血壓患者補充適量鎂後,除血壓改善,也出現睡眠品質提升、情緒較穩定的現象。

全方位身體調節劑

薛曉晶於臉書「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表示,鎂是一種在體內廣泛參與生理機制的礦物質,包括協助維持血管舒張、調節心跳、穩定神經興奮反應等。當體內鎂含量偏低時,血管壁可能變得更緊繃,導致血壓升高。此外,鎂還能抑制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減少血管收縮反應。也就是說,它與降血壓機轉中的「鈣拮抗劑作用」相似,但來自天然食物,更安全且不具藥物副作用。她說,據《Magnesium Research》2021年刊登的研究顯示,低血清鎂值與高血壓的風險顯著相關,並建議日常應透過飲食增加鎂的攝取,以支持心血管健康。

薛曉晶說,除了直接影響血壓機制外,鎂對自律神經系統也有平衡作用,能降低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對血管的影響。這對於壓力大、睡不好或情緒波動的高血壓患者來說更是關鍵。事實上,不少研究發現,當高血壓患者補充適量鎂後,除了血壓改善,也出現睡眠品質提升、情緒較穩定的現象。簡單來說,鎂不僅能降壓,更是「全方位的身體調節劑」!

(全文出處:自由健康網)

「福島啟動第12批核處理水排放 核安會估對台無影響」 [產業快訊]

核安會表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於今天開始啟動2025會計年度的第1次排放,預估未來7天對台灣周遭海域並無影響。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2025會計年度規劃排放7批核處理水排放,平均每次排放量約7800噸,共計約5萬4600噸。

核能安全委員會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於今年4月10日開始啟動2025會計年度(2025年4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的第1次排放,亦即第12批次含氚廢水排放作業,預計以花費19天時間排放,預估氚總活度約2.9兆貝克。

核安會表示,東京電力公司於今年4月8日公布含氚廢水分析結果,氚以外的核種濃度與法規限值比值總和為0.083,符合小於1的判定值。另東電公司委託第3方實驗室株式會社化研與日本政府委託的JAEA大熊分析研究中心分析結果分析結果分別為0.082及0.071,與東電公司分析結果一致。

依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每日更新「一週擴散預報概述」及最新海流擴散結果顯示,前11批次含氚廢水排放主要影響區域仍以「日本本州東部海域」區域為主,預估未來7天海水氚濃度均低於儀器最小可測值,對台灣周遭海域無影響。

核安會表示,透過跨部會合作執行海域輻射監測,114年度截至4月6日,已完成898件海域樣本分析;自106年起至今已累積完成海水、海生物(含漁獲)、岸沙(含海底泥)等各式海域樣本,共計1萬3252件樣本分析,各項分析結果無輻射異常,檢測結果均每週同步更新於「跨部會輻射監測整合儀表板」。

核安會指出,以上各項資訊均已整合於「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並提供與IAEA同步監控的「國際監測資訊即時看」。

(出處:中央通訊社/編輯:黃國倫/圖片來源:核能安全委員會)

「轉錄組數據集以研究深層海水對戟葉橐吾葉片基因表現和功能化合物的影響Transcriptome datase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eep seawater on the gen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al compounds of leaves of Ligularia stenocephala」【深層海水知識物件】

導讀:

海水通常用於為作物提供礦物質,從而改善作物的品質。由於海水鹽分濃度高,確定最佳的稀釋比例是成功利用海水進行農業生產的關鍵之一,而這可以透過生理學和基因組研究來確定。然而,關於海水處理作物的基因組研究仍然較為罕見。戟葉橐吾(Ligularia stenocephala)是一種蔬菜和藥用作物,本研究旨在探討其在605公尺深的深層海水(DSW)處理下所發生的基因組變化。研究使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定序系統,對照處理後的三個L. stenocephala葉片樣本(0% (NT)、5% (DSW5)或10% (DSW10)的DSW處理)進行RNA定序。RNA定序結果顯示,NT樣本產生了3810萬個原始讀數,DSW5產生了2920萬個原始讀數,DSW10產生了3050萬個原始讀數。總原始讀取長度分別為2.94Gb(DSW5)、3.08Gb(DSW10)和3.85Gb(NT),過濾後的乾淨讀取總長度介於2.88Gb(DSW5)和3.75Gb(NT)之間。GC含量範圍從42.9%(DSW5)到43.58%(DSW10),Q20質量得分範圍為98.63%(DSW10)至98.66%(DSW5)。由於缺乏參考基因組,研究中的三個轉錄組數據被合併以構建參考轉錄組。比對讀取的百分比範圍從89.63%(DSW10)到98.66%(DSW5)。這些數據可在NCBI BioProject :PRJNA1149490中查詢。這些資料不僅提供了有關作物栽培中對深層海水應用作出反應的基因提供了寶貴的資訊,為確定最佳深層海水稀釋比例中的鹽分不會對作物造成刺激。

結論:

戟葉橐吾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和抗菌特性,被廣泛種植並用作食品和藥物。然而適當、均衡營養施肥是對戟葉橐吾生長的考驗之一。深層海水具有豐富營養的物質,如鎂、鈣及鉀等,若能有效利用便可取代部分化學肥料,減少對土地的傷害。韓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民使用稀釋海水種植作物,並改善農作物的新鮮度、儲存時間及功能性等。但是對於海水應用在作物活性成分的變化尚未有充分的研究。因此,建立深層海水肥的施肥標準可以提高農產品品質。

這項研究為深層海水在農業和生物技術領域的應用開闢了新方向,尤其在基因層面揭示了深層海水對植物的影響。然而要將此技術真正應用於農業,仍需進一步驗證其長期效果與可行性。如果後續研究能夠證實深層海水可提高作物產量或功能性成分的含量,這將為農業提供新的策略。

當前面對全球農業轉型與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尋找可持續且具備資源再利用潛力的農業技術,變得尤為重要。戟葉橐吾在不同濃度的深層海水處理下基因表現變化之研究,無疑為「海洋資源農業化」的可能性提供了一扇窗。雖然研究的出發點是生物資訊與RNA定序的技術應用,但所揭示的潛力與延伸價值,遠遠超出這些層面的探討。 

研究中使用的戟葉橐吾具備食用與藥用雙重價值,這讓研究結果不只具農業意義,更具有生技與醫藥潛力。結合精準農業技術、基因分析與環境資源再利用,可能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附加價值農業產品。這對提升農村經濟與產業轉型都有莫大助益。

總結來說,此篇研究揭示了植物對非傳統水資源的基因層次反應,並顯示未來農業可望從「陸地」走向「海洋」。然而,科學與產業的距離並不短,中間需要更多跨領域合作的橋梁,如農場試驗與市場導向的評估,甚至是政策面的支持與補助制度等。若能從這些層面同時發力,深層海水或許真的能從「一桶水」變成「一片田地的希望」

資訊提供:石資中心 林靜秀

DOI:https://doi.org/10.1016/j.dib.2025.111427 
執行單位: 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
電話:089-511071 傳真:089-514267 地址:96343台東縣太麻里鄉美和村28-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