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

國際海洋研究 台灣「站」一席之地

發佈日期:2018-06-07

我南海站被視為重要測站 學術網站上列為國家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台灣的南海研究站今年二十歲了!海洋學界指出,全球超過二十年長期觀測的測站僅有八個左右,南海研究站不但被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旗下的美國國家環境資訊中心列為重要研究站,與美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日本並列,更在學術網站上被列為國家。

全球逾20年的測站 僅8個

科技部指出,台灣在一九九八年,由當時的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導,結合中研院、海洋大學、台灣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等進行東亞時間序列研究,在距離墾丁六百七十公里遠的南海,設立南海時間序列國際研究站(SEATS),並在當時聯合國主導的全球海洋通量研究計畫中,負責南海的碳循環研究。

研究海水酸化與氣候變遷

科技部表示,研究站主要進行物理、化學、生物海洋學以及海洋地質方面研究,成立主要目的是為了解南海的碳循環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後來衍生出比預期更多的科學價值,例如SEATS除是研究海水酸化重要的測站外,更是研究全球環境變遷的重要測站之一。

海洋大學教授周文臣以SEATS資料進行許多研究,他曾在文章指出,海洋時間序列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究海洋碳循環在不同時間的變化和控制機制,評估海洋對人為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當時世界各國合作,在全球海域建構八個測站,其中唯一位於低緯度海域的,就是南海研究站。

累積成果 不少研究登國際期刊

SEATS研究站提供的資料累積許多重要研究成果,直到近年陸續都有文章發表在重要國際期刊,例如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博士雷漢杰與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二○一五年的研究,發現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南海的海水酸化速度跟大洋一樣,登上知名期刊Nature的Scientific Reports,引起國際重視。


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