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

西北太平洋過去十八萬年來深層海水的環流變化

發佈日期:2016-09-10

標題
西北太平洋過去十八萬年來深層海水的環流變化
作者
陳韻嫆
文件屬性
碩博士論文
知識分類
基礎研究
出版年
2013
關鍵字
第四紀、西北太平洋、Uvigerina peregrina、穩定氧碳同位素、ODP 1210A、Late Quaternary、the northwestern Pacific、Uvigerina peregrina、oxygen and carbon stable isotopes、ODP 1210A
點閱數
5629

摘要

底棲性有孔蟲殼體的δ13C數值顯示現今深層海水的最小值(-0.2&;#8240;)於北太平洋附近地區,但在上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時,全球大洋的最小值(-0.9&;#8240;)卻出現在南大西洋深水層。前人研究認為係因為冰期時北太平洋有額外注入的低營養鹽水團所致 [Curry et al., 1988; Duplessy et al., 1988; Herguera et al., 1992; Keigwin, 1998],但Toggweiler et al. [2006]則認為在冰期時太平洋深層海水主要仍受北大西洋源區來的水團影響,北太平洋注入的水團影響有限。多年來對於影響大洋深層水的δ13C最小值遷移的因素眾說紛紜。
在西北太平洋地區,有孔蟲碳酸鈣殼體不易良好保存,鑽井有限,迄今對於古深部洋流變化的相關研究年限不超過3.5萬年前,雖在Shatsky Rise海底高原地區有部分岩芯有孔蟲氧碳同位素數據可達約18萬年前,但其討論仍著重在表層黑潮及親潮水團的變化,較少論及深層水團(>2000公尺)。本研究期望透過位於西北太平洋的海底高原Shatsky Rise所鑽取的岩芯ODP 1210A(32o13’N, 158o15’E;水深2573.6 m),藉由分析岩芯中底棲性有孔蟲Uvigerina peregrina (300-425 μm)氧碳同位素數值,討論18萬年以來西北太平洋深層海水的變化。
從底棲性有孔蟲的氧碳同位素結果比較中得知Shatsky Rise海底高原上的三根岩芯ODP 1210A、NGC102、S-2 (岩芯水深分別約為2574公尺、2612公尺和3017公尺) ,在過去18萬年來均位於相同的水團中──繞極深層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 CDW)。進一步將所整理的八根西太平洋岩芯底棲性有孔蟲δ13C數值相比較,可知西太平洋地區約2500公尺以下的深層海水,在過去18萬年來冰期-間冰期主要皆受從大西洋而來的繞極深層水(CDW)影響,該水團注入太平洋海盆後成為深層西部邊界流(Deep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DWBC)往北運輸;從西南太平洋與西北太平洋岩芯的碳同位素數據比較中可見,在冰期時西北太平洋的δ13C數值並沒有高於西南太平洋的δ13C數值,顯示出冰期時2500公尺以下的深層海水並沒有如前人研究中所說的受到冰期北太平洋中層水的影響。
本研究認為西太平洋位於2500-4000公尺深層海水的δ13C數值係由60%的NADW與40%的AABW水團混合,並加上再礦化常數的海水訊號[Lisiecki, 2010]而成,水團從西南往西北太平洋輸送過程中,有機物不斷分解,故須加上碳的再礦化常數,δ13C數值會逐漸變負,西赤道及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再礦化常數約為-0.5&;#8240;,而西南太平洋地區的再礦化常數為-0.2&;#8240;;另一方面,冰期時從西南太平洋注入的深層海水速度較快,使得西南太平洋與西赤道/西北太平洋地區的δ13C數值差異較間冰期時來得小。
總結來說,本研究認為過去18萬年以來,太平洋深層海水主要是受大西洋來源水團的影響,故可排除冰期時北太平洋因有額外注入的低營養鹽水團,使得大洋深層水的δ13C最小值遷移的因素。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