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

礦泉水殺菌後為什麼有溴酸鹽?

發佈日期:2015-10-19

溴酸鹽的分子式為BrO3-,常見的溴酸鹽有溴酸鈉和溴酸鉀。溴酸鹽曾為我國准用於麵粉之食品添加物,可氧化麵糰麵筋的硫氫基,形成雙硫鍵,以促進麵糰的網狀結構,增加麵糰於發酵時之體積,為麵粉之品質改良劑。但世界衛生組織於1986年公布溴酸鉀有致癌的潛在危害,並於1993年將其自食品添加物列表中移除。我國行政院衛生署亦於民國83年公告禁用溴酸鉀為食品添加物。

  那麼礦泉水中為何會產生溴酸鹽?為了飲用水的安全,消毒製程是必要手段,以去除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等會影響人體健康的物質。然而,某些消毒製程會產生消毒副產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如溴酸鹽、次氯酸鹽。由於不潔凈的飲用水會給健康帶來更嚴重的問題,故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不能因為消毒副產物而放棄消毒,只要把消毒副產物的量控制在標準之下即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的標準都規定水中溴酸鹽的含量應低於0.01 ppm。

    目前,飲水化學消毒法主要包括液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臭氧消毒,其中,臭氧消毒因副產物的危害明顯低於液氯消毒副產物的危害,且臭氧在消毒後會直接變成氧氣,不會有使用氯消毒後的那種味道,也不會影響礦泉水的口感,再加上成本較低,正被廣泛應用,尤其是桶裝水和瓶裝水工業。但用臭氧對礦泉水消毒的過程中,會將水體中自然存在的溴化物氧化為對人體有害的溴酸鹽。 

     飲用水中溴酸鹽含量的多少與水源中溴化物的含量和添加臭氧消毒的量有關。如果水源中溴化物含量高或者加入臭氧的量偏高,那麼也很有可能造成產品最终溴酸鹽指標超標。國外學者對溴酸鹽的控制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水處理時對溴酸鹽生成量的可行控制方法主要有加氨、降低pH值、採用活性碳過濾等。然而在瓶裝水的生產過程,前兩種不容易控制和使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採用活性碳過濾的方法進行處理。溴酸鹽通過活性碳反應還原為溴化物,可有效降低溴酸鹽的含量。但是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去除效果遞減,活性碳的污染程度遞增,所以使用活性碳時要注意活性炭的清洗、消毒和更換。若要有效控制溴化物含量,瓶裝水可以採用其他的消毒方式,例如高溫殺菌、紫外線殺菌消毒、膜過濾…等物理消毒方法,無需加入任何化學物質即可有效殺菌,可以避免消毒副產物-溴酸鹽的產生。

相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