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

鎂是鈣質的頭號守門員 不容忽視的健檢項目

發佈日期:2022-07-05

在人體細胞內的陽離子(帶正電荷的離子)之中,鎂(Mg+)的數量之多僅次於鉀(K+);就全身的陽離子總量而言,它佔第4位。所有具備代謝活性的細胞都含有高濃度的鎂離子,可想而知,它是維生保健不可或缺的礦物質。

此外,鎂是人體中數百種重要酵素的關鍵輔因子,已知的代謝功能之中,有將近80% 與鎂有關。當體內過度缺乏這一類重要輔因子――濃度不足或分布不當時,該部位的酵素活性也會大幅降低。鎂一直是ATP(三磷酸腺苷,是細胞傳送能量的重要分子)代謝之必需,人體中的蛋白質、DNA、RNA 合成與脂肪酸合成,包括在體內要轉換成活性荷爾蒙的維生素D,也同樣需要它3;穀胱甘肽是人體細胞中最重要,也是最精華的抗氧化劑,鎂也在穀胱甘肽生成過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鎂之於人類維持生命、增進健康的重要性,可說是無出其二。以抗氧化作用為例,當維生素C 缺乏症進展到後期時,其他抗氧化物質的高劑量代償,可以略為彌補維生素C 的不足。然而,缺鎂的時候,卻只有補充鎂才能改善,補充別的就不行。

諷刺的是,鎂在人體組織和器官運作所佔的地位如此重要,卻未得到相應的認知,以致於常被指稱是「被遺忘的電解質」。臨床醫師總在血中鎂濃度太低時,才「考慮」讓患者補充鎂,其實應該在發現患者的鎂不足時,就要提出意見才對。

話說回來,既然人體細胞內的大部分工作都仰賴鎂的存在,缺鎂也算是家常便飯,醫師若不提醒,患者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這「隱性的缺乏症」。

缺鎂會引發多種疾病,也會使所有已知的疾病惡化。本書將在之後的篇章中分析鎂對於疾病的影響。

鎂對人體的全面影響

針對鎂與疾病進程之間的關係,研究行之有年;缺鎂能致病,適量補充鎂則能持續改善病症,甚至可能使症狀消失。以下是鎂不足可能造成的情形:

✔ 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和末梢血管硬化、心律不整和心電圖QT波間期延長、高血壓、鬱血性心衰竭、中風)

✔ 代謝症候群

✔ 糖尿病

✔ 慢性疲勞和纖維肌痛

✔ 腎臟病

✔ 骨質疏鬆和骨性關節炎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與氣喘

✔ 鈣結石

✔ 子癲前症和子癲症

✔ 偏頭痛與癲癇發作

✔ 憂鬱症和焦慮症

✔ 失智、神經退化性疾病

✔ 聽力缺損

治病的礦物質──鎂

由於鎂是骨骼構造中的重要礦物質之一,科學文獻多半用治療骨折及滋長骨骼的角度,去審視鎂的作用性。

當然,即使是無關於骨骼復育,鎂的功效仍長期在治療上獲得肯定,所以補充鎂就和補充胰島素一樣(胰島素可促使鎂從細胞外移入細胞內),鎂本身就是一種單純而明確的治療劑。

人體中的鎂就像是鈣質的頭號守門員,它也經常被用為鈣質的拮抗劑和代謝調節劑。病理生理學有一條自始至今都未變的基本守則,那就是當人體內的鈣質過多,特別是細胞內的鈣過量而致病時,鎂就是最佳解藥。

在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中,研究者發現:只需日常口服250mg氧化鎂,就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潰瘍、醣類代謝、血漿總抗氧化能力(TAC)以及C–反應蛋白(CRP)指數,都得到持續性的改善;另一項相似的試驗,則用同劑量氧化鎂搭配維生素E,也在改善潰瘍、抗氧化能力、脂質濃度、C–反應蛋白和醣類控制等方面,顯示近似結果。

還有一項臨床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是在門診前和門診期間對乳房切除手術者直接施以鎂劑的注射,結果不只術後恢復良好,患者出院後的口服鴉片類止痛藥物用量也大幅降低。24小時點滴輸注硫酸鎂,可使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恢復得更快。

對燒傷的兔子做鎂劑靜脈注射,能使燒傷面積、傷口的深度、癒合時間和癒後疤痕都縮小。動物和細胞研究也證明鎂能夠有效提升傷口癒合度。另一項動物研究顯示,傷口滲液中的鎂含量及早提升(伴隨鈣濃度的降低)是細胞遷移反應的重要活化劑,而細胞遷移可觸發並維持傷口的正常痊癒。

綜合以上這類研究的結果,凡是能夠提高細胞內鎂濃度、降低氧化壓力的鎂,在臨床上都有正面的治療效用。

由此可見,針對細胞內的氧化壓力(IOS),細胞內鎂含量、醣類代謝、穀胱甘肽之間的關聯性是一致的,這三者都可產生正面的影響。於細胞內,胰島素可增加穀胱甘肽濃度,減少氧化壓力,直接增加細胞內的穀胱甘肽濃度,亦同時改善鎂濃度;做靜脈注射點滴可增加紅血球內的鎂濃度,從外部供給也能持續提升細胞內的鎂濃度,種種效果似乎都有另一項抗氧化劑――維生素E的直接輔助,因而能增進胰島素的作用。

另一項研究,認為降低穀胱甘肽也會降低胰島素作用(或胰島素的敏感性),用靜脈注射穀胱甘肽,則可大幅提升胰島素作用和總葡萄糖進入細胞的數量。大致來說,當細胞內氧化壓力(IOS)增加,這個細胞的動能降低,陷入惡性循環,除非有外力直接打破這個循環,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鎂製劑等,才能夠使氧化壓力減輕。

經過長久觀察,我們知道在特定體型、炎症、氧化壓力和胰島素阻抗的人身上,常常是糖尿病和高血壓一併發生,也確知多數糖尿病患者的細胞內鎂濃度非常低;不僅如此,我們又發現高血壓患者的細胞內,鎂會被大量消耗,也就是血壓越高則鎂濃度越低,鎂濃度越低則越無法再藉由給予胰島素來回升。

換句話說,細胞內鎂濃度能使胰島素發揮最佳功能,但它本身需要的支援卻與既存的胰島素多寡無關。若要使胰島素在一開始就產生完整的生理作用,則細胞質的離子必需盡可能處在正常狀態才行。

就改善血壓和血糖上來說,恢復鎂濃度似乎比直接給予胰島素要來得更為有效。

儘管我們不能把兩種情況的交互輔助完全置於兩論,但就解決或穩定病況。想要對付胰島素阻抗,至少在初期,用鎂會比單用胰島素要更優先。

補充鎂的必要性

技術上,少數健康情況良好的人,可藉由完美的飲食和完美的消化來得到足夠的鎂,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許多人,尤其是年長者,若患有多種疾病或接受特殊醫療照護,身體對鎂的需求會增加。很多藥物本身就會引發鎂的慢性耗損,特別是利尿劑和胃酸合成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類,Proton-pump Inhibitors 縮寫為PPI,例如Prilosec或Nexium),而這種消耗又很難靠補充鎂來克服或逆轉。其他值得注意的耗鎂劑:包括胺基糖苷類抗生素、部分抗病毒和抗黴菌藥物、化療藥物,以及風濕免疫科的免疫抑制劑等。

買不起或不願意經常購買有機食物的人,其日常「正規」的非有機膳食所能攝取到的鎂,遠不及目前官方的每日建議量(RDA)。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每天攝取/吸收的鎂,更應該要大幅高於這些RDA 數值,才能使自己的體內保持最佳鎂含量,以治療或避免慢性病。

舉例來說,膳食中的維生素C含量就應該是RDA建議值的100倍或更多,才能確保身體攝取和吸收足夠的鎂。無機肥料和各種形式的食品加工,會耗損食物中的鎂含量,甚至有權威人士斷言,這個耗損量高達8到9成。

此外,據估計,非有機栽種的蔬果之鎂含量,在過去這60年內下降了2到3成。像這樣的食物,縱使我們食用過量,也不會使體內的鎂趨近理想狀態。

要說保持體內的鎂狀態趨近理想,飲用水中的鎂倒是一大助力;當然,它不該完全取代補充劑,但確實能明顯地維持人體內的鎂濃度和整體健康。在一份包含10 項研究的大規模統合分析中,學者發現飲用鎂含量較高的水,可以明顯降低冠心症的死亡風險,卵巢癌和高血壓的死亡率也與之有關。綜觀此類主題的研究,我們有理由相信,鎂含量較高的飲用水對於特定疾病或特定健康狀況是有益的。

綜上所述,除了少數例外,大多數人都應該補充鎂(更多細節請見第18章)。


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