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

福島核廢水排放,深層海水產業鏈安全無虞

發佈日期:2021-04-19

        自2011年福島核災後,福島第一核電廠反應爐冷卻用水將於2022年達到儲存上限。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在核廢水處置會議上,正式決議將於2023年起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聲明一出隨即在國際輿論與環保團體間造成衝擊,也讓從事海洋產業鏈之業者造成恐慌。   

        首先來了解日本核廢水其內本質,本次廢水經多核素去除裝置 (ALPS)預處理,其內輻射物質,以氚 (H3,ㄔㄨㄢ)為主,氚之半衰期約為12年,排入太平洋後不僅被大量海水稀釋,且能量會逐年衰減。

        我國東部面臨太平洋,看似首當其衝,但實際以洋流而言,東部表層海水主要由黑潮由南向北帶動,就北太平洋表面環流週期,最快1年後才會到達東部表層水面,中層水約30年後,深層海水水團源自極區沉降作用,約1000年後才會影響。不論是表層水或深層水,核廢水排放後在稀釋、衰退、螯合等環境作用下再到達東部,幾乎無法偵測到其存在。且深層海水與表層水、中層水之水團差異與流向迥異,受影響機率微乎其微。

        但不可否認,對於日本東部沿岸產地之水產品的安全性而言,應進行長期追蹤評估才能作出客觀評論。但對於在周邊海域進行漁業、養殖活動的國家、地區或業者,未來可能遭受輿論觀感衝擊甚大。

        地球村為生命共同體誰都無法分割之下,核廢水的排放應受嚴正關切。然而,此對深層海水產業也是一個契機,相對表層水易受環境變動影響,深層海水的穩定,無疑可作為我國相關民生、養殖與能源產業運用之發展重點。

臺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 敬上

相關照片